本網訊 9月26日至29日,第44屆國際采礦巖層控制會議(ICGCM)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。本屆會議由中國煤炭學會、中國礦業大學(北京)、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等單位共同主辦。自2014年首次在北京舉辦ICGCM(中國)會議以來,這一采礦巖層控制領域的國際權威會議已在中國連續舉辦十屆。2025年會議繼續在北京召開,并在中國礦業大學(北京)王家臣教授的積極推動下,該會議將長期落戶中國,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。

9月27日上午,大會開幕式正式舉行。現場匯聚了來自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的康紅普院士、中國煤炭學會理事長劉峰、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原司長姚華軍、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原副會長朱德仁,以及俄羅斯工程院安德瑞安?巴圖金院士、土耳其宗古爾達克大學副校長卡魯索、越南河內礦業與地質大學Nga教授、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張呈國副教授等9國高校、科研機構、礦山企業和行業協會的400余位專家學者。中國礦業大學(北京)校長劉波致歡迎辭,副校長崔希民主持開幕式。
劉波向與會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,并介紹了學校在服務國家能源戰略、推動科技創新、加強師資建設、深化國際合作與人才培養方面的成果。他強調,巖層控制是煤炭安全高效開采的關鍵,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變革的背景下,智能化巖層控制技術,正是落實國家戰略、保障能源安全、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的核心技術支撐。

劉峰代表中國煤炭學會祝賀大會召開。他指出,煤炭作為我國能源體系的“壓艙石”,近年來在安全高效開采、科技創新與綠色智能化發展方面取得顯著進展。他就進一步強化基礎研究、推動智能化融合、深化綠色轉型、加強國際合作和培養青年人才提出五點建議,希望借助ICGCM平臺共同促進行業進步。

國際采礦巖層控制會議創始人Syd S. Peng院士通過線上方式致辭,對會議推動國際學術交流與行業發展寄予厚望,并祝愿會議持續健康發展。

本次會議共設置1個主會場、5個分會場,為期兩天的學術交流圍繞采場與巷道圍巖控制、科學采礦理論與技術、智能開采、開采沉陷與生態環境、露天開采與邊坡穩定、煤及共伴生資源開采、礦山巖體力學與動力災害防治、礦山安全應急及采空區與地下空間利用等前沿議題,展開深入探討,為全球礦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。
大會共安排173場高水平學術報告。9月27日的23場特邀報告中,上午環節聚焦行業關鍵議題,康紅普院士、王家臣教授、姚華軍司長等專家就10m超大采高工作面巖層控制、高強度開采巖層協同控制、礦產資源法治科技創新等分享突破成果與實踐經驗;下午16場報告則瞄準技術前沿,中外學者圍繞堅硬頂板災害防控、煤炭生態開采、智能綜放開采等創新課題展開交流,展現科技驅動行業發展的新路徑。


9月28日,150場報告涵蓋主題報告與青年學者論壇,形成“專家引領+青年創新”的雙軌格局。上午75場報告聚焦采場巖層控制、沖擊地壓防控、巷道圍巖加固等技術難點,提出多項工程實踐解決方案;下午青年學者論壇集中展示固體廢棄物充填開采、智能監測系統等創新研究成果,充分體現新生代的科研活力,為領域可持續發展儲備了人才與技術力量。
28日下午,第44屆國際采礦巖層控制會議閉幕。王家臣教授作會議總結,指出本次會議不僅構建了高水平國際交流平臺,推動巖層控制技術發展,助力行業應對安全、環保與智能化挑戰,也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國際采礦巖層控制領域的話語權,為全球礦業綠色化、智能化轉型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。
閉幕式上舉行了會旗交接儀式,宣布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成為第45屆ICGCM主辦單位。該校副校長韓軍接旗并致辭,表示將全力以赴做好籌備工作,延續會議使命,推動國際礦業學術交流與技術進步,為全球礦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。

本次會議的舉辦,既是對中國礦業科技實力的高度認可,也為全球礦業界搭建起深度合作的橋梁。展望未來,隨著國際合作的不斷深化與技術創新的持續推進,全球礦業將加快向綠色、智能、安全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,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、推動能源革命提供持久動力。